“双碳”目标引领下,储能产业正成为新的风口。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抓住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谁就能把握住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背靠丰富新能源资源、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早已瞄准这一新赛道,开始了系统布局:
顶层设计上,将储能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四个特色产业之一,出台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成立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工作专班,进一步抢占产业制高点。
具体行动上,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储能产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园,已落地16个项目,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立足未来,黄渤海新区将锚定打造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加大招引力度,力争引进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基金,举办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招商引资大会等,加快构建创新策源能力显著、上下游全面协同发展、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高地。
有基础有条件
拥有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30余家
一个产业要能发展起来、发展得好,既要顺应发展大势,也需要立足发展基础。
黄渤海新区发展储能产业,就是在把握发展大势前提下,对区域发展现状综合考量后的结果。可以说,既有基础又有条件。
从发展大势来看,这是一个市场巨大的产业新蓝海。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从投资规模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据测算,2024年,国内储能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装机将超过35吉瓦,连续三年单年新增装机超过累计装机规模。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耕的新方向。
视野拉回到烟台,最近几年,烟台大力发展核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本身就有巨大的储能需求。而且这里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国民经济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强盛的工业带来了巨量的能源需求,而完备的工业产业结构,也提供了储能应用的众多场景。
从黄渤海新区的产业基础来看,区内已经聚集了万华化学、泰和新材、德邦科技、力高新能源、东方旭能、创为新能源等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30余家,产品覆盖电池材料、电芯电控、电池管理、系统集成、终端应用、氢储能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具备了储能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基础。
综上这些来看,黄渤海新区发展储能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有态度有行动
出台意见、成立专班、组织专门研讨
走进2月26日刚刚开工的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现场,机械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加紧施工。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专注生产“46直径系列”大圆柱电池,产品在低温性能、热失控管理、循环寿命、电芯内阻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链接上游电池材料和下游电控系统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快构建上下游耦合协同的全产业链意义重大。
这种拼抢之姿也昭示出黄渤海新区抢占储能产业新赛道的紧迫感。
去年10月份,该区就出台了《烟台黄渤海新区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初步明确构建以电化学储能为引领,以氢储能、光伏储能等为延伸的“1+N”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格局,聚焦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全力构建新型储能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产业生态。
不仅如此,该区还将新型储能列为未来重点培育的两个特色产业之一,成立了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工作专班,由管委领导牵头,负责产业的总体谋划、政策研究、定向招商和项目推进等。
从几次公开报道上,也可以看出该区发展储能产业的态度:
今年1月9日的全区2023年工作总结暨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上,黄渤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包华着重强调了抓储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紧接着在2 月 4 日举行的2024 年企业家新春联谊会上,专门组织开展了“先机纵横”新型储能产业主题沙龙,与企业家们一起,围绕储能产业发展趋势、发力方向、补齐短板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随后又在2月27日下午举行的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中,专门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进行了集中学习研讨。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行动,足见黄渤海新区发展储能产业的定力和决心。
有前景有未来
剑指新的千亿级产业
新型储能产业,是继光伏、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个万亿级产业,预计2030年产业规模可达到10万亿,仅电池材料就能达到3万亿。新赛道的巨大前景,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竞相入局。
从全国范围看,宁波、广州、杭州、常州等城市,在储能产业的布局上,不仅起步早,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生态。
从省内城市看,枣庄牵手欣旺达、济宁引进宁德时代,他们纷纷通过招引龙头企业的方式,抢占产业发展的先机。
黄渤海新区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一条自己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新路径?
那就是充分利用、放大现有产业条件。
基于现有产业基础,黄渤海新区高标准规划了新型储能产业园,围绕先进材料、电池制造、高端装备、系统集成、应用示范五大方向,重点建设“4个集聚区+1个示范区”,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型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完整、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储能产业发展集群。
“目前,园区已落户力华电源科技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泰和新材芳纶隔膜等产业项目16个。”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正全力保障在建项目快建设、快见效、早达产。
既保障已有项目早达产,也要加速引进一批好项目。黄渤海新区将围绕储能电池制造、做优储能系统集成、拓展储能应用开发等环节,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以链招商、靶向招商,持续推进固态锂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储能PCS系统等重点项目招引。
组建产业基金,加大对电化学储能产业链核心企业和项目投资力度,支持关键技术攻关、紧缺人才引进和产品推广应用。同时,还将举办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招商引资大会等,打造产业活动品牌,扩大新型储能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聚集上下游企业50家以上,拉开产业框架,形成集聚效应,产出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基本形成创新策源能力显著、上下游全面协同发展、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体系,培育3—5家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企业150家以上,成为全区新的千亿级产业。”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说。
新产业凸显新优势,新赛道焕发新能量。如今的黄渤海新区,正锚定储能产业新领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必定更宽广、更精彩。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郭传义 于星圆 摄影报道